“2011计划”面向区域发展的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以“政府主导、区域急需、创新引领、贡献突出”为考核原则,在科学前沿理论突破、行业关键技术研发、支撑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都应有新突破、大作为,建立以创新和贡献为主体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对推动中心发展至关重要。12月2日下午,我校在江浦校区行政楼119会议室专题召开“协同创新与科研绩效”专题研讨会。会议由副校长乔旭教授主持,科学研究部、大学科技园管委会办公室、资产经营公司、协同创新部负责人及有关人员参加研讨会。
研讨会热烈深入,卓有成效,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为建立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科研绩效评价体系打下了基础。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强化绩效导向,形成系统思维,推进事业发展。更加珍惜学校来之不易的战略机遇,确立科技、产业协同发展的理念,围绕原始创新、成果孵化、技术转移、股权管理等关键环节,进一步明晰责权利,实行创新链管理,形成一致的承诺和共同的行动,显著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共同推动协同创新事业再攀新高。二是创新绩效评价,突出重大贡献,客观公正独立。协同创新中心的科研绩效评价应主要围绕“创新性、贡献度”两个维度,分层次进行,第三方评价。创新性评价可聘请国内外学术大师,从是否面向学术前沿、国家和区域急需,创新水平和学术成果等方面进行独立评价。贡献度由政府、行业、企业等多方联合评价,重点是是否面向产业重大需求、行业的关键技术、企业的重点难题,在技术、经济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形成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引导和激励各创新主体和广大科技人员,在原始创新、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上重点突破,助推江苏创新型经济发展。三是彰显品牌效应,强化中心管理,整合优质资源。首批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进一步凸显了我校最适宜创新创业的高校品牌,中心要面向国家和区域急需,注重比较优势,放大品牌效应,广泛整合政府、产业资源,增强国家投入的集聚拉动作用,提升“学科、人才、科研”三位一体水平,为学校跨越发展、实现“综合性、研究型、全球化” 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