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心吸附分离课题组孙林兵副教授和硕士研究生康英虎、刘晓丹组成的研究团队与北京工业大学李建荣教授合作,利用介孔氧化硅限阈空间的特殊微环境,通过双溶剂法在纳尺度空腔内构筑了MOPs,实现了MOPs的高度分散并提高了其稳定性,限阈在空腔内的MOPs具有出色的气体吸附和催化性能。该研究为金属有机材料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该成果日前刊登在化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论文受到了编辑和审稿人的高度评价,被选为亮点论文(Spotlights on Recent JACS Publications),并在该期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
访谈实录:
1、交叉型学科背景带来多角度深度思考问题的优势
我的本科与研究生是在中国矿业大学完成的,且本科的专业是化学工程与工艺(工学)。博士是在南京大学读的物理化学专业(理学),同时具有化学以及化工的交叉型学科背景,这对于我求职以及现阶段的科研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从科研的角度上来看问题,如果单纯的从纯的基础或者应用一方面来看问题有时可能会有些片面。化学是偏基础的东西,如果从这一个方面来思考问题,虽然会将问题的某一基础点考虑的比较深入,但往往不能兼顾到问题的其他多个方面;化工是偏应用的东西,离不开理论知识的支撑,但能考虑到问题的实际应用效果。从我自身做科研的来看,一个实际的问题摆出来,我会同时从理论和应用的双重角度来思考,如: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能够发什么样的文章,以及它有什么样应用的前景等。
最后,我举一个交叉型学科背景带来优势的例子。我是南京大学博士毕业以后来到南工工作的,工作两年后,我有幸去到了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完成了一年的博士后研究。我的博士后导师本身是一位偏理科的研究者,也是前段时间南工刚刚聘请的名誉教授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配位化学系周宏才教授,他的研究是纯化学方向的。但是,他当时选择我加入他的课题组的原因,我想是希望有化工背景的学生在做课题时能有一些独到的见解与看法,能从多个角度来看待及解决问题。
2、纯粹的学术理想和踏实勤勉的工作精神带来卓越的科研成效
我本身是一位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在我看来,想要取得科研上的成果首先就是脚踏实地地去做好本职工作,需要定下心来潜心科研。现在我国科研工作者有一个普遍的问题,数量增长的非常迅速,科研的方向也在不断增长。比如说近一两年,就产生了许多看似非常热点的新兴科研方向,那么是否需要抛弃原来的研究方向而去追逐这些新兴的热点问题也就成为了目前的青年科研工作者需要去用心思考的一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应当辩证的看待:一方面,需要首先认真思考这些热点问题的研究是不是对自己本身要做的科研问题有帮助,是不是能够与自身原有的专业基础很好的结合,是否能够产生一个有意义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在寻找新的研究方向的时候会不会过于牵强,或者说盲目的跟风去追逐所谓的热点,放弃了自身本来擅长的一些东西,是否会得不偿失。在我看来,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在科学研究上的知识与经验都相对较薄弱,就更要在科研上要多思考、沉住心、耐得住寂寞,潜心做科研,深入扎实的研究问题,不能过于急功近利。
第二、青年科研工作者需要耐心的去对待科学研究,要厚积才能薄发。目前我们有许多评价体系,对科研工作者发表的论文数量会有要求,但是现在各评价体系也在逐渐将对论文数量向质量上的要求转变,比如要求发表文章的期刊等级,或是对高被引论文的关注。我们课题组在《JACS》杂志封面上发表的这篇文章,也是耐心地经历了三年多的沉淀,才能够取得被别人认可的。研究的进展离不开团队带头人刘晓勤教授的帮助和我的两位研究生的努力,在此特别感谢刘晓勤教授的指导,感怀于她对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的鼎力支持,为年轻教师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硬件与软件资源的支撑;感谢两位研究生两年多来辛苦的实验和研究。
最后一点,也是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我们做科学研究一定要有兴趣,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不仅要满足在基本的层面上完成基础工作,更要把科研工作当作一项最重要的事业看待。